好手信 洛阳 来牡丹花城,带走盛开在茶杯中的“洛阳牡丹”

来牡丹花城,带走盛开在茶杯中的“洛阳牡丹”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洛阳牡丹的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也很好,象征着吉祥富贵、繁荣昌盛。

花开时节,洛阳城牡丹花海,人潮涌动,竞睹牡丹倩姿芳容。在洛阳,牡丹品种繁多,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400多个品种。“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洛阳曾是唐朝的东京,城内园圃林立,有几乎家家种植牡丹传统。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正是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生动写照。

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起名贵非凡,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特别受人们青睐。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描述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足以见得当时赏牡丹习俗十分盛行。洛阳市被命名为“中国牡丹花都”,自1983年起,每年都有的牡丹文化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

牡丹花根据花瓣层次的多少,传统上将花分为:单瓣(层)类、重瓣(层)类、千瓣(层)类。在这三大类中,又根据花朵的形态特征分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绣球型(传统上把皇冠型和绣球型称为起楼)六种花型。

比如单瓣,花瓣2-3轮,10-15片,宽大平展。此类花型以“鸦片紫”、“石榴红”、“赛珠盘”、“凤丹白”等品种为代表。荷花型,花瓣4-5轮,20-25片,花瓣宽大,形状大小近似。此类花型以“似荷莲”、“锦云红”、“雪莲”、“玉板白”等品种为代表。菊花型,花瓣6轮以上,花瓣形状相似,排列整齐,层次分明,自外向内逐渐变小。此类花型以“玫瑰红”、“丛中笑”、“银红巧对”、“锦袍红”等品种为代表。

牡丹花美,做成花茶味更香

牡丹花茶,原料是被子植物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茶超目群的天然盛花期古天然牡丹花瓣。据研究发现:茶超目牡丹兼有厥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生命演化进化特征,起源于石炭纪、泥盆纪,演化于二叠纪,原始类群出现于三叠纪,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堪称植物中最原始和古老生命的“活化石”。

牡丹花茶由黑牡丹、红牡丹和白牡丹三种花瓣三种制作而成。黑牡丹花瓣制成的牡丹茶干茶颜色黑红、汤色和口感与滇红很像,略带一些花蜜味;红牡丹干茶颜色桃红略带紫,白牡丹干茶颜色黄白……牡丹茶的制作工艺繁琐考究,且成本高,所以在市面上流通并不多。

牡丹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秀色,万卉之美韵名甲天下,尤以菏泽、洛阳为鼎盛。也因此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世界将牡丹称为“中国花”。我国是牡丹的重要出口国,世界的大约70%的牡丹苗为我国提供。李时珍曾说:牡丹只取红、白两色的单瓣者,其他品种皆人工培育而成“气味不纯,不可用”。红花者偏于利,白花者偏于补。饮用牡丹花茶可以让人气血充沛、容颜红润、精神饱满。

牡丹微苦,与玫瑰同饮更佳

牡丹的花语是圆满、浓情、富贵,牡丹性宜凉爽,畏炎热,喜燥忌湿。原产于我国西北,栽培历史久远。在2012年前,牡丹并不是合法的食品原料。后来经过生产商的申报,获得了部分品种的批准。

“一壶国色满天香,广邀宾客品洛阳。白花浮水观花蕊,汤色通透溢芬芳。”牡丹全花茶,精选了可食用的丹凤牡丹花,朵朵精选、凌晨采摘、无硫十六道工艺,才能保证牡丹花茶的自然醇香,一次一朵一壶茶。

牡丹花茶的原料牡丹必须种植4年以上才能采花使用,每朵花一年盛开仅有4-6天,亩产鲜牡丹花瓣200公斤左右,每亩加工成品花茶仅有7公斤左右。牡丹花茶常饮可使气血充沛、容颜红润、精神饱满,还能减轻生理疼痛、降低血压,对改善贫血及养颜美容有助益。牡丹花口感略有清苦,加入白糖可使茶的口感更好一些。冲泡牡丹花茶时,应将第一次泡的茶水迅速倒掉,如果与玫瑰同饮,则会效果更佳。

牡丹是洛阳的重要象征,在花届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来一趟洛阳,带走“牡丹花茶”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当地手信随时查看

来源好手信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shouxin.com/2023/02/28/24135/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1条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yi@haoshoux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