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名锦之一,源于宋代
壮锦,相传起源于宋代,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壮文称为mbaw laiz fax,是天纹之页的意思。壮锦用棉、麻线作地经、地纬,以平纹交织,通常被用于做成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日常用品。这种利用棉线等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形象、色彩绚丽,整体充满了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作为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忻城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忻城壮锦曾经作为广西壮锦中的精品晋献入皇宫。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被称为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从宋代起,改称为僮,又改称为壮。壮锦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大万字、小万字、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后来还有“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极具民族风格。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壮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

正因此,源自壮族的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壮锦最适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

壮锦的美丽传说
关于壮锦,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壮族老妈妈住在山脚下,独自养育着三个儿子。老妈妈是一位织壮锦的能手,她织出的壮锦,让人惊叹。有一天,她按照自己理想的生活织出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壮锦,上面有房屋、花园、田地、果园、菜园和鱼塘,还有鸡鸭牛羊。

小儿子回到家,给妈妈看拿回来的壮锦。神奇的事发生了,壮锦在阳光下渐渐地伸宽,变成了美丽的家园。令人意外的是,红衣仙女也出现了。原来,红衣仙女太喜欢这幅壮锦了,偷偷在上面绣了自己的画像。结果,在壮锦成真的时候,她也变了出来。红衣仙女很欣赏小儿子不怕困难的精神,小儿子也很喜欢红衣仙女织锦时认真的模样。于是,小儿子与红衣仙女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5道工序成就传统魅力

壮锦包含15道工序流程,包括牵经线、整经、穿筘、梳纱卷经、上机、分小综纱、分大综纱/穿提花综、穿筘、打芋子装梭、织布边、挑花结本、送经开纬口、挑花(配色)、走梭、打纬。一般来说想要做好一张宽50cm长180cm,难度一般的传统彩色壮锦需要160个小时左右完成,如果是中等难度的壮锦时间直接翻倍,如果需要多种颜色的壮锦则耗时更长。

壮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蚕丝和棉纱,其中蚕丝从种桑养蚕,到拣、夹、纺、漂、染,均由织锦者自己完成,棉纱从种棉到纺纱,经过去籽、弹花、纺、染、浆等工序也都有织锦者完成。壮锦所用过的染料,都是利用当地植物和有色土来制作的。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虽然它对操作者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太大的要求,然而每天数万次机械的动作对织锦人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当地手信随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