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涟霡霂余,玉楼人喜午晴初。清清白白银条菜,玉版冰壶总不如”,这里提到的银条菜,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偃师银条。

银条故事多,传说汇成河
据说,偃师银条始于夏,兴于唐,盛于明清,名于今。相传,商朝的时候,宰相伊尹辅佐商汤时,在“帝喾”庙南的寺庄发现了一种草茎。“庖厨”出身的宰相发现这种草茎可以食用,烹饪之后居然成为了绝代美味菜肴。为了帮助商汤战胜夏桀,伊尹拿出了厨师的本事,三次潜入夏都,也就是如今偃师市二里头村一带,为当时的夏王桀制作美味佳肴,赢取他的信任。
不仅如此,伊尹还讨得夏王最宠爱的女人欢心,让她哄夏王用银条下酒,还编出了“要想不死身,白酒和银吞”的话。夏王“举箸不忍放下,愈饮愈觉酒香”,从此沉迷于饮酒,不理朝政。后来商汤与伊尹里应外合,一举推翻了夏朝的统治。

玄奘西域带回,唐王亲自赐名
关于偃师银条,还有个颇为有名的传说。大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唐僧原型)自天竺取经归唐,拜见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时候,奉上了从西域带回来的一种无名珍贵菜种,李世民看到之后十分高兴,赐给玄奘,让他带回家乡种植。
玄奘回到偃师,选了地方种植,只有洛水北岸寺庄堡方园四里内最佳,生长期为一年。叶绿花紫,果实入土一尺有余,刨出后发现洁白如玉、光亮似银。唐王赐名“银条”,从唐朝起一直是宫廷贡品,乾隆时期更是达到鼎盛,百官品尝后赞誉为膳食一宝。《偃师县志》记载道:“银条作为历代宫廷贡品,寺庄一带银条最为上乘”。

有“身份证”的世界奇菜
将银条洗干净后晾干,锅里不放油,直接用小火炒白芝麻,炒香后备用;再往锅里加入色拉油,烧到五分热,放入银条,转中火,等银条体积膨胀,呈现金黄色的时候,捞出沥干油;把辣椒粉和白芝麻放入锅内,炒至完全融匀后,把银条放入,洒上白芝麻,翻炒拌匀即可盛出食用。

不仅好吃,食用价值也很高
《本草纲目》记载,银条具有清肠洁胃、疏通经络、清心健脾、祛风解郁等功效。偃师银条自古就传说有解酒、增进食欲的功效,究其原因,是银条中富含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糖类、酚类、维生素C、粗蛋白、氨基酸和有机酸等等,都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此外,最近还发现,银条中富含水苏糖,是一种优越的低聚糖,营养价值很高。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当地手信随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