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元宵
“年小月半大”,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闹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吃元宵的食俗,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年正月十五日,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一物正浮于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命人捞起并尝了尝,感觉味道十分甜美。周围人都不知道这等美味是何物,昭王便派人去询问孔子。孔子回答:“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楚昭王听到这话大喜,于是以后每逢正月十五,就命手下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另一则说法是说,在汉武帝时期,有个宫女名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当然,这两种说法都只是民间传说,并没有确切的史书记载。吃元宵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中,都有元宵节必食“圆子”的记载。
元宵VS汤圆
说到汤圆和元宵,不少人认为是一种食品的两种叫法。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里也说,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也。”可见,哪怕是在古代,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两种东西是一回事。实际上,虽然元宵和汤圆本质上是很类似的,大米两者仍然有相当的差距。
从制作手法上来说,汤圆是“包”出来的,而元宵是“滚”出来的刘若愚那句“洒水滚成”就可以看出。制作汤圆先将糯米粉加水和成团,然后放置几小时“醒”透,包汤圆的时候就掐取一小团,捏成圆片,然后把馅料放进去揉成圆球。制作元宵一般是将馅料和好后切成小块,蘸上水,然后放到盛满糯米面的笸箩里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至其沾满糯米面成为圆球。
制作方法的本质区别,也造就了两者的口感区别。汤圆表皮光滑口感细腻,由于汤圆内水分较多,所以在咬破的一瞬间,里面的馅会像流沙一样流出来。而元宵表皮劲道,馅料也很有嚼劲,煮出来的汤比较粘稠,有点儿像喝米汤的感觉。
元宵的花样吃法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各地手信随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