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信 顺德 龙江煎堆“碌得起”,寓意团圆兴旺的顺德特产

龙江煎堆“碌得起”,寓意团圆兴旺的顺德特产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每次辞旧迎新之时,广东许多人家准备过年的餐桌上,除了有丰盛的佳肴,还会张罗着开油锅制作新春美味小吃——炸煎堆。

煎堆,是广东地区传统的年宵食品。对于广东人家来说,做煎堆是件隆重的事,需要把孩子们都赶出厨房,一边炸一边说吉利话,以祈求来年好运。“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炸煎堆时“碌得起”,寓意来年忙忙碌碌,事业兴旺财源广进。

据说煎堆起源于中原,早在隋末唐初年间,就有诗人王梵志留下“贪他油煎䭔,爱若菠萝蜜”的诗句。在唐代,“煎䭔”指的就是状若小球的油炸甜食,民间为了方便也写作“煎堆”。

随着时间的推移,“煎堆”跟随南迁的人们来到了珠三角地区。明末清初番禺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亲友者也。”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词》也有“珠盒描金红络索,馈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见当时在广东已有把煎堆作为年宵礼品的民俗。

龙江煎堆名扬天下

煎堆“家族”品种众多,有石岐煎堆、九江煎堆、空心煎堆等,但当以龙江煎堆为上品。

关于龙江煎堆的来源有一则传说,有一年卅晚,龙江乡突然狂风骤起,冒出一头叫作“年”的吃人怪兽。为铲除它,一个叫阿堆的乡民建议,每户人家用稻草、米粉、鲜肉和烈酒,仿造人身制作道具,引诱“年”上钩。果然,怪兽吃了草人后被烈酒醉晕,此时乡民都冲出来将“年”团团围住。阿堆等人一番搏斗终于把怪兽击毙,不幸的是在搏斗中,勇敢的阿堆不幸身亡。为了纪念他,龙江人在每年岁晚就油炸面粉球煎堆,缅怀阿堆等英雄除兽安民的功绩。

传说虽然不可信,但龙江煎堆确实很有名。《龙山乡志》有云:“九江尚扁,龙江尚圆。”在广东顺德龙江镇,煎堆延续了饱满圆润的特征,寓有“团圆”之意,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黄,均匀撒上芝麻,食味松脆甘香,长期风行粤、港、澳地区,一直是大家岁末祭祀与新年互赠的佳品。龙江煎堆还多次登上央视,和顺德其他美食一起,成为顺德标志特色产品。

皮脆馅甜的秘诀

煎堆最重要两个部分,一是煎堆皮,二是煎堆馅料。煎堆皮精选优质糯米粉,纯粹手工搓擦均匀,而后捏成拳头大小的团子,再用擀面杖压成足够薄的片状。

而煎堆馅料主要由白砂糖、爆米谷、花生仁等组成。首先,将白砂糖放入锅中不停翻炒成浆,直到起丝;然后把爆米谷与花生仁按比例放入糖浆中搅拌均匀,然后用手搓成一团团圆球形状,这样馅料也做好了。

最后用皮将馅料包裹得严密滚圆、毫厘不差,放在芝麻池中滚动,让表皮均匀粘满芝麻。

煎堆最大限度容纳馅料,密密麻麻酿满的爆谷,蕴含子孙满堂,阖家团圆诸深沉寓意。

随后准备好油锅,将做好的煎堆胚料慢慢放入滚烫的锅中,边炸边不停地翻动,越翻动越容易胀大,俗称“越碌越大”,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由来。煎堆制作技艺融合了北方擀面、南方揉面、珠三角包陷等南北传统食品制作之精华,也成就其“皮香脆、馅甘甜、色金黄、形滚圆”的正宗特色。

50余年的传承与坚守

在清末民初之时,龙江镇有一家制作龙江煎堆的“合成饼家”,因用料十足、做工精致,做出的煎堆滚圆而饱满,成为远近闻名的龙江品牌。如今,在年过六旬的温氏第三代传人温仕辉的办公室里,还挂着写有“合制而成”的牌匾,这正是行家们送其祖辈的贺礼。

上世纪60年代,14岁的温仕辉就跟父亲学习制作龙江煎堆,在父亲交棒之后,经过5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温仕辉的食品厂将龙江煎堆销售到了海内外。每年的农历10月到岁末50多天的时间里,食品厂都要生产12万斤左右的龙江煎堆,送到省港澳的各大商场、经销店销售。

传统手艺代代相传,在龙江还有许多老师傅都和温仕辉一般,几十年来的坚守,就是为了更多的市民能在新年里吃上这一口的熟悉的龙江煎堆。作为祭祀食品,煎堆蕴含着岭南人对中原文化的承传,以及对历代先祖的铭怀与对初春新岁的憧憬。作为农历新年重要食品,它是人们保存与延续农耕文明记忆的重要媒介,更是人们交换礼物、加深感情的特色信物。

部分图片引用自《餐桌上的节日》栏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各地手信随时查看

来源好手信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shouxin.com/2023/02/01/23453/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yi@haoshoux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