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夜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承载着深夜里人们涌动的喜怒哀乐。而代表武汉宵夜之魂的吉庆街,正是武汉宵夜文化的发源地。
吉庆街的名字起于1930年,在上个世界90年代进入了宵夜的繁盛时期,形成了以吉庆街为中心、囊括大智路、瑞祥路、交易街在内的大排档市场。每当夜幕降临,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大大小小的桌上推杯换盏,民间艺人穿梭在人群里吹拉弹唱,夏日的燥热逐渐被美食的香味与人间烟火气抚平。
汉味宵夜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那些行走的街头艺人。他们背着各色的乐器,拿着歌单邀请在座的各位点歌,有当下最流行的歌曲,也有悠扬惬意 的民间小调,以一种极其平凡、极其草根的姿态,在夜色里留下一抹令人醉心的色彩。池莉的《生活秀》更是把吉庆街活色生香的魅力展现到了极致,至今都是无数外地人趋之若鹜的向往。
但原始的“喧闹”与“脏乱”始终与大城市的发展背道而驰,“市井气息”是江湖武汉的特色,但脏乱差的环境不应该成为进军“新一线”城市的阻碍。2009年,江岸区下定决定对吉庆街全面升级。2011年,以崭新姿态回归大众视野的吉庆街挂上了“吉庆民俗街”的招牌,分为了三大区域:美食生活区、民宿创意区以及文化馆藏区。
不过令很多老杆感到失望的是,随着一排排老店铺的拆迁与搬离,窗明几净的新吉庆街,似乎再难寻当初那种亲切感了。“吉庆街落寞了”,这是无数宵夜大排档拥趸者的想法。但新吉庆街到如今也有10余年了,曾经以为会慢慢“死去”,却令人意外地渐渐恢复了人气。
改变来自于2016年,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谈炎记水饺、汪玉霞糕点等武汉老字号正式入驻吉庆街,同时改造过后的中山大道也恢复了通行。人群纷纷走上新修的中山大道,两边的特色建筑也唤起了武汉人的童年记忆,吉庆街昔日被诟病的“空壳建筑”终于开始有了充实的内在。
白天老字号,晚上大排档。华灯初上之时,各色人群开始流动,大排档、汉派烧烤、小龙虾和鸭脖,那些曾经被“占道经营”而拒之新街外的小摊贩,开始在巷内排成一列,井然有序的经营着。吉庆街的夜晚,以另一种干净清爽的姿态回归,气势虽然没有当年恢弘,但依然热闹非凡。
品味馆
这家店一道油焖蜗牛圈粉无数,一红就是十几年。这家店门口就养了很多蜗牛,又肥又大很是吸引目光。但老板谈起这道菜,才知道红火之前其实几经波折。最早的时候,因为对武汉人来说吃蜗牛太过新奇了,跟宵夜王者小龙虾以及田螺比起来,绝大多数人都不认可。
为了让食客接受,老板经过多番尝试,参考油焖大虾的做法,做出了让武汉人喜欢的口味,这才慢慢因为“好吃”二字闯了出来,并且成了如今吸引人了招牌菜。烧出来的蜗牛色泽鲜艳诱人,蜗牛肉绵柔里带着Q弹,酱香浓郁辣味适中,很适合爱酒人士边吃边侃大山。
广东强记财鱼火锅
老板是地道广东人,店里的师傅也是在武汉做了十几年的广东师傅。广东管火锅叫“打边炉”,但刚开业那会知道这个叫法的武汉人不多,所以干脆取个了个大家都认知的名字。他们家在新吉庆街一做就是十几年,一直屹立不倒必然是因为口味。鱼片薄如蝉翼、鲜嫩可口,下锅几秒就可以吃了,没有鱼刺一口一片很过瘾,是爱吃鱼人的福音。
阿才小馆
阿才小馆就是地道的农家菜,没有什么所谓的菜系和口味。最早是做中午的,后来生意越来越好,也就开到了宵夜。老板娘特别热情,所以来的都是熟客,像三文鱼、鲍鱼这些菜单上没有的,熟客只要提前预约就会安排。
金满大排档
金满的老板娘是老吉庆街大排档的接班人,有一部《吉庆街江湖三姐》的纪录片,就是讲述她妈妈的故事。“女承母业”的金满大拍档,无论是室外室内装修、菜品,还是行来走往的江湖艺人,氛围感拉满,总让人能找回一些当年吉庆街的风采。
当年的吉庆街艺人有“街边卓别林”的称号,其中“四大天王”大名鼎鼎:拉得一手好手风琴的拉兹,边拉二胡边即兴作词的麻雀,吉他弹得令人拍案称奇的老通城,以及最逗趣黄瓜。昔日的四大天王因各种原因离去,让人熟知当年盛况的人无限唏嘘。但好在新一批吉庆街街头艺人,也已逐渐跟上了传承。
小麻雀和小拉兹,接了老一辈“天王”的班;“黄陂喜鹊”虽然两鬓早已斑白,但出场一曲湖北大鼓,依然能获得食客连连称好;还有拿着萨克斯王依旧精力充沛,新晋热门艺人彩虹姐妹也不遑多让……当烟火气重新回到这里,吉庆街仿佛又有了灵魂。
部分图片引用自央视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