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信 上海 品上海文化记忆,从一杯咖啡开始

品上海文化记忆,从一杯咖啡开始

常听人说,上海,是一座喝咖啡的城市。百年之前,咖啡这个词就属于上海,并成为海派文化的标记之一。除了因为上海较早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外,还因为喝咖啡这种饮食方式与上海人骨子里的精致又小资的生活态度十分契合。

上海滩的经典符号,十里洋场的西洋情

上海与咖啡的情缘,最早可追溯到1853年英国药剂师J.Lewellyn在花园弄(今外滩边的南京东路)上所开的老德记药店。 

最开始所售的咖啡被戏称为“咳嗽药水”,源于它口感酸苦颜色又呈棕色液体状,谁曾想“咳嗽药水”随着西餐的推广普及,在上海开埠之时,作为舶来品的咖啡便成为当时赶时髦的新派人趋之若鹜的新事物。

上海的咖啡厅分为两派,一派是法租界霞飞路上的跟风法国巴黎的露天咖啡厅,一派是以小型低调的“革命咖啡厅”,后者以犹太人开在日租界的“公啡咖啡厅”为代表,是左派文人经常聚集的地方。

在这里,素来不喜咖啡鲁迅先生在怒斥咖啡馆称其“先前只听说不过可以兼看舞女,使女,‘以饱眼福’罢了”后的一年,踏入了他所厌恶的咖啡馆,参与建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上海屋檐下的咖啡情调,老克勒们的悠闲岁月

上世纪30年代,几乎同一时间,上海涌现出一大波海派文人和咖啡馆,这里的咖啡馆,更像是他们的创作空间。田汉1921年创作的独幕话剧《咖啡店之一夜》最早在新文学作品中抒发“咖啡馆情调”。

张爱玲住在上海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她常到楼下的咖啡馆里写作,在这里写下了《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和白玫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旧上海生活着一群人,人们称他们为老克勒,他们有着宽敞的洋房和漂亮的花园,可以随意的驾驶着小汽车在上海穿梭,喝着浓郁香醇的咖啡,海阔天空的闲聊。

老克勒们喝咖啡的习惯大体也是在那个年代形成的,老上海人将喝咖啡看作中产阶级以上的生活象征,早起的老克勒最喜欢在清晨精心打扮一番后去德大西莱社”吃一吃“咖啡。

德大的咖啡是现煮的,老克勒们称其为”小壶咖啡“,端起一杯,不加糖不加奶,慢慢地品味那丝丝缕缕的醇浓。

上海的小资精致,有一部分就藏在暖热的咖啡浓香里。作为舶来品,自第一次被带进了上海人的视野,百年来一步步地融进了上海的街头巷尾。

 

”海派“咖啡的高光时刻,侬今朝吃咖啡了伐?

上海咖啡厂的前身,是1935年浙江人张宝存在静安寺路创办的“德胜咖啡行”。从国外进口咖啡生豆,焙炒加工,有罐装与散装,并以“C.P.C”注册商标。1958年,是自上海咖啡文化诞生以来的一个高光时刻,”德胜咖啡行“更名为地方国营”上海咖啡厂“。德胜咖啡行的进货单。由此,诞生了一个名牌产品 —— 上海牌咖啡,成为全国唯一以”咖啡“命名的企业。

这是一种227克一听装的红色罐装咖啡,磨成粉的咖啡被真空封灌,用薄薄的锡纸密封着,保存的相当好。解开锡纸,咖啡香味铺面而来,这罐咖啡在此后二十年间,在20世纪60-80年代,占绝了中国七成的咖啡市场,上海咖啡文化也名扬全国。

若问“咖啡”在中国哪座城市最流行,上海人最有发言权。老上海人家里都有过这么一罐上海牌咖啡,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都可以变着法儿的喝咖啡。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上海咖啡厂将下脚料的咖啡豆研磨成细粉,在模子里铺上一层层的糖粉和咖啡粉,压实烘干后切成小块包装。制成了价格低廉的咖啡茶。

许多人对上海的向往,就是爱上海的街道。淮海中路、长乐路、愚园路……天气晴朗的时候,仔细漫步在幽静的小路,远处飘来迷人的咖啡香,散发着上海的精致与浓郁的气息。

如今的咖啡文化在上海已是百花齐放的新格局,各种各样的咖啡馆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路边遍布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品牌,而且每间店都颇具人气。

但最令人怀念的往往都是最具久远记忆的味道。若要选出一项既体现海派特色,又不失历史文化底蕴的手信,”上海牌咖啡“不失为最特别的那个选择项。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加入我们

来源好手信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shouxin.com/2021/05/25/4808/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yi@haoshoux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