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信 武汉 汪玉霞糕点,武汉糕点界的杠把子

汪玉霞糕点,武汉糕点界的杠把子

 

武汉人的“劫数”

武汉太婆教孙子看图识字,太婆指着毛巾的卡片,认真的对宝贝说:“来,跟奶奶念,服子!洗脸滴服子!”,指着红薯的卡片,对宝贝说:“苕,烤倒齐滴苕!”,指着鞋子的卡片,对宝贝说:“孩子,脚上穿滴孩子!”,指着轮胎的卡片,对宝贝说:“念,滚朵!嗨大滴一个滚朵!”,指着青蛙的卡片,对宝贝说:“咳马,楼色滴咳马!”……

被朋友圈刷爆的这则笑话,引起很多武汉人的共鸣,这是普通话与武汉话的融合。

漂在长江里、系在码头上的武汉话在三镇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荡,随着汉口商业的兴旺而生机勃勃,然而越来越多在武汉出生长大的孩子却不会说正宗的武汉话,既是无奈也是文化一统的发展。

闹眼子、戳虾子、起篓子、称透、灶蚂子……也许很多十来岁的武汉孩子都不明白是啥意思。

“你真是我的劫数啊”,其意是形容人与人的命运纠葛不清,命中注定。

有些老武汉人常说一句歇后语,“汪玉霞的饼子——劫数”, 听的人往往会心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这里的“劫数”,其实是“绝酥”,绝酥,意指汪玉霞的酥糖、京果、碱酥饼等入口香酥爽口。区区一句话便可知汪玉霞在武汉人心中的位置无可替代,汪玉霞就是武汉人的“劫数”。

始于乾隆

汪玉霞的起源

1739年(清乾隆四年),“汪玉霞”由安徽来汉的富商汪仕良和妾室蔡玉霞在乾隆四年间(1739)创办。蔡玉霞因掌中有朱砂,被赞有旺夫相,店名取“汪玉霞”,在汉正街灯笼巷挂牌营业。起初“汪玉霞”经营茶叶兼茶点、糕点等,后名声大噪,几经沉浮,传承至今,成为风靡江城近三百年的地道老字号“汪玉霞”。

汪玉霞非常注重原材料的选用,坚持精工细作。英国太古、怡和洋行进口的上好白糖,河南驻马店的麻油,武昌武泰闸市场的芝麻,阳逻的农家新鲜鸡蛋,制作出来的糕点具有甜、酥、香、脆四大特点。其中酥饼堪称一绝,为老武汉人津津乐道。因为太酥脆了,咬一口就要用手接住掉下来的酥渣“接酥”,这也是关于“绝酥”的另一种理解。

 

百年糕点

武汉人的甜蜜清节

对于汪玉霞这个有20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字号”,武汉人有一种暗藏于心的情节,这是老一辈武汉人的味觉记忆。每逢年节,汪玉霞的店门口总会排满了长队。婚丧嫁娶、祝寿添丁,走亲访友,武汉人手中大包小包拎着的,少不了汪玉霞的糕点,给喜庆的日子添上一丝甜蜜的味道。

2016年,几经沉浮的汪玉霞在吉庆街新店开张,老品牌重新回到了武汉人的视野中。新店开业的第一天,一位90岁的老爹爹拄着拐杖排了2个小时的队,一定要吃到汪玉霞的酥饼,可见老武汉的汪玉霞情结始终都在。

汪玉霞的糕点几乎都是现做现卖,出炉不久就能卖光,“绝酥系列”是柜台的主角,口味品种各式各样,刚出炉的龙井茶酥和红豆粒粒酥尤为精致诱人。纯手工制作的碱酥饼香脆怡人,表面用黑芝麻做成 “玉”字,酥皮内包裹着芝麻和桂花的浓香。论斤称,单独包装、盒装、礼盒装,无论是自用还是作为手信,都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历经沧桑

依旧是魂牵梦萦的记挂

除了“镇店之宝”碱酥饼,还有更多美味。仅用简单的鸡蛋和蜂蜜,真材实料烘焙而出的老式香草蛋糕,“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很多武汉人从小听起的,就是汪玉霞的绿豆糕。优质低糖红豆沙,甜度更低 ,口感更绵软细腻,保留“纯手工”制作工艺,传承老武汉经典味道,搓,揉,合,压,力度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端午节,必食粽子。汪玉霞的粽子,甜而不腻,咸中有鲜,芝麻糕蘸着粽子吃,是多少武汉人儿时的美味记忆。

从端午到中秋、春节,从订亲的聘礼,到伴手礼和家中待客的佳品,汪玉霞虽在汉口的风云变幻中经历了繁华、战乱、分裂、改制等种种变迁,但在几代人的坚守下,仍旧是武汉人心中最魂牵梦萦的记挂。

 

在园博园汉口里店、吉庆民俗街店,两家汪玉霞门店生意兴隆,来此的外地游客大都会带走几样糕点作为手信礼,在这里不仅仅能体验到老武汉风情,更能领略那些岁月沧桑味道。

点击立即购买汪玉霞 老式孝感麻糖

点击立即购买 汪玉霞京果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加入我们

来源好手信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shouxin.com/2021/04/23/111/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1条评论

  1. Pingback: -好手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yi@haoshoux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