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年前延续至今的中国陶器
陶器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品,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泥与火的结晶,用泥巴(黏土)制作成型后晾干,再用火烧制出的。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发现了黏土的可塑性,祖先们对火的认识和使用也历史悠久,陶器随之产生了。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

瓷器的发明离不开制陶术的发明和陶器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瓷器的发明,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悠久的“国粹”艺术——陶瓷绘画

彩陶也被称为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创作思想、风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先发明了烧陶技术,然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
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五千多年。

起源于大溪文化时期,宜昌三宝之一

宜昌彩陶以本地黄泥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和艺术处理,其釉色晶莹、凝炼深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宜昌彩陶的制作技艺是通过对本地优质陶土的精炼、淘洗,制成陶泥。然后通过手工拉坯或翻模、堆塑制作成各种器皿,再晾坯后在表面涂刷上不同的色釉,最后通过高温烧制,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生活用具和艺术品。

彩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西陵区的云集街道和夜明珠街道。枝江的熊家窑区域,白洋善溪窑区域,远安银子岗区域。随着原宜昌彩陶厂倒闭,宜昌彩陶的制作技艺面临失传,期待能有更多人关注这一传统艺术。

传承千年的“西陶”代表作
彩陶制作技艺在西陵区乃至整个大宜昌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了,曾经创造过辉煌,宜昌彩陶厂生产的日用彩陶和工艺彩陶被选为重要陈设,还曾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一度被誉为“西部陶都”,有着“西陶”的美誉。

宜昌彩陶的釉色十分丰富,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大型彩釉陶版壁画《楚乐》中就用了色彩丰富的彩釉,再结合描、刻、括、喷、填、浸、堆等手法,造就了《楚乐》的美,也让它获得了全国第六届美展金奖这一艺术界的最高殊荣。

夷陵骏马系列,形态各异、遍体黛釉,光彩夺目,是群众喜爱的陈设品;西陵文具,一套三件,笔洗、笔筒、笔架各一个,造形具有宜昌器物传统特点,配以钟乳石底座,施以虎皮纹桔红花釉。形象浑厚,釉质晶莹,古朴高雅,是实用工艺品代表;昭君茶具,一套12件,造型取材于汉代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一思念家乡的情景。整体造型优雅,集陶瓷工艺、文字、书法、篆刻、浮雕等艺术表现手法于一体。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当地手信随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