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武汉夏天的热,几乎是全国人民的共识。曾有来武汉的外地人说,在武汉呆过的几年,每年都以为是武汉热的极限了,但是第二年分分钟被打脸,据说武汉的非洲留学生到了夏天都要回老家避暑。现在稍有点年纪的武汉人,绝大多数当时是这么度过武汉漫长而热辣的夏天。太阳下山,武汉也就从干蒸切换到湿蒸模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端几盆凉水,泼到街边、小院里的地面上,等暑气慢慢消散后,抬出竹床、藤椅,洗净擦干,扶着老的,叫上小的,自此晚上的活动就在竹床上藤椅上展开,吃饭、聊天、打牌、听湖北大鼓,然后渐渐睡去……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着一个,形成别具一格的竹床阵。
老人、孩子、男人、妇女,甚至年轻姑娘都在竹床上或坐或卧,度过一个个夜晚。成百上千的人同睡在马路上,孩子们在竹床间到处乱窜打闹,男人们赤裸上身,套着裤衩,女人们穿着短裤睡裙,常常让路过的外地人吃惊不已,但当地人却习以为常。也许这就是武汉人的豪迈与洒脱,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武汉的热。
“武汉三伏烤三镇,消暑利器齐上阵。蒲扇竹床排成阵,湖北大鼓鼓声震!”在竹床上度过的夏天虽然最主要的记忆是热,但那时简单的快乐与满足也是今天不会轻易感受得到的。用凉水擦拭过的竹床躺上去透着丝丝凉意,捧上半个在凉水里泡过的西瓜,或者吃着一根3分钱的老冰棍,那是多么惬意;而能够从大人手里讨到一杯老万成的冰镇酸梅汤的零花钱,就是夏日里的奢侈顶级配置。
焦灼的看着售货员熟练的加入白花花的刨冰,看着还冒着凉气的酸梅汤从龙头里滑入大玻璃杯中,小心翼翼的接过来,迫不及待的抿上一口,那沁人心脾的酸爽……在没有电扇、空调,健力宝、可口可乐的年代,这就是老武汉人每天在炎炎烈日中炙烤过后,对自己最大的犒赏。如今,年轻的孩子们已不知竹床为何物,各式各样的冰激凌、雪糕充斥着冰柜,武汉的夏天也被空调调教得没那么嚣张了,唯有老万成的酸梅汤仍是老武汉人消暑度夏的那一份念想。
老万成是真正的百年老字号,1910年,4个股东,9000多大洋,创办了老万成。对于老武汉人来说,老万成就是酸梅汤的代名词。1956年公私合营后到1970年,老万成的酸梅汤生意每月营业额达5-10万元,在1980年代更是达到一个高峰期,每月可以卖出20-50万元,对于当时一个月人均工资才20多元来说,现在的星巴克和喜茶也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老万成酸梅汤的传统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选料和火候才是关键。山楂必须是山东、山西的,乌梅一定是广东的,白砂糖要结晶均匀、纯度高。
熬制时,先投入乌梅,水开后再放山楂,熬出醇正香味后,捞出乌梅山楂,再投入白砂糖熬至剩一半的水分后,方能正式起锅。在此过程中需要不停搅动汤锅,稍一懈怠成品味道就会大打折扣。制作酸梅汤的手艺虽然简单易学,但对火候的掌握却需要花费多年功夫。
在机器代替人工作业的今天,却始终坚持细火慢炖,纯手工熬制的匠人精神,使百年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也许这就是老万成屹立百年不倒的秘诀。
传统工艺保持了老万成酸梅汤的独有口感,但产能也因此受限。位于汉口江汉区中山大道和前进二路交汇处的一间毫不起眼的小小门面,就是老万成的鼻祖。到目前为止,虽然各大商圈里的饮料连锁店遍地开花,但全武汉市除这里的老门面外,也仅有吉庆街和户部巷共3家老万成。虽然目前超市里随处可见“老万成酸梅膏”,但其口感与门店现熬现煮的不可相提并论。在店里打一杯冰爽的酸梅汤,再带走几瓶作为手信分享给亲友,让他们不管多远都能感受到这酷热盛夏的丝丝凉意。
也正是偏安闹市一隅,坚守百年秘方,才能保证百年老店的原汁原味,儿时的味道历久弥新。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