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信 重庆 梁平竹帘:北宋皇家贡品 人民大会堂也有它!

梁平竹帘:北宋皇家贡品 人民大会堂也有它!

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挂上了一个巨幅竹帘窗帘,朱德元帅称其为“新中国的一大成就”,这个巨幅窗帘就是梁平竹帘。其实梁平竹帘已有千年历史,早在北宋时期,就被列为皇家贡品,曾有“天下第一帘”的美誉,如今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辞海》中也记载了竹帘画,是在细竹丝编织的帘子上作画的工艺品,产于如今的重庆市梁平区。
梁平竹帘曾被评价“薄如蝉翼淡如烟”,纯手工制作,很适合给喜欢古风的朋友当手信。

千年传承 竹帘的发展变化

梁平,素有“中国寿竹之乡”的称号, 是拥有全国寿竹面积最大的区域,梁平拥有竹林面积50万亩。梁平人民的生活,与竹子紧密相连,用竹子制作了各种工具,包括竹筐、竹席、竹筷、竹椅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梁平人民将传统文化与竹林资源相结合,创造性地做出了梁平竹帘,并流传至今。
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据《梁山县志》(前四川省梁山县,也就是如今的重庆市梁平县)记载:“竹,栩毛之属,必他处所无及,征诸宋史,则尝贡锦”。由此可见,竹帘曾作为“贡锦”,被献给皇帝。梁平竹帘是梁平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品,竹帘的产生与造纸技术密不可分。手工造纸中必备品“舀纸帘”,就是梁平竹帘的前身。相传宋代有个名叫燕洪顺的工匠,能手工破竹取丝,编织出的舀纸帘精美异常。当地知府得知后,找到燕洪顺,请他用竹丝编织轿帘、门帘、窗帘等等,还把这些竹帘献给皇帝,一时轰动朝野。
到了明代,梁平人开始在竹帘上漆绘出各种图案,再悬挂起来。使得原本的“素竹帘”多了一些别样的光彩。真正让梁平竹帘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是清代画家方炳南。方炳南将竹帘当画纸,画上生动的花鸟、山水、蔬果,再将竹帘加上杆轴,挂起来与装裱好的卷轴画别无二致。从此,在中国工艺美术中增加了一个新品种——竹帘画。梁平竹帘也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纷纷购买收藏。到了民国时期,梁平竹帘的工艺有了大大改进,借用织布的原理编织竹帘,还涂上了牛胶,产量提高,也改进了久挂容易断裂的缺点。在此期间,梁平竹帘艺人们,更是在竹帘创作时结合了刺绣,使梁平竹帘品种不断增加,有中堂、条屏、对联等十多个品种。

传统手信 漂洋过海遇见你

抗战期间,美苏盟国在梁平有驻扎的空勤人员,见过梁平竹帘后非常喜欢,纷纷表示没有见过如此精巧的竹子艺术品。回国的时候,这些空勤人员买了各种梁平竹帘当做手信。梁平竹帘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还有外国商人捕捉到商机,请人专门拍摄了梁平竹帘制作过程的无声电影,回国宣传。
梁平竹帘一时声名大振,年销售量多达十多万尺。后来由于时代变迁,1949年建国前,梁平竹帘濒临失传。梁平竹帘曾先后参加过多次国际文化商贸活动、国内外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广受好评。

八十余道工序 造就传世竹帘

梁平竹帘制作精细,工艺复杂,从收取竹子到成品入库,需要经过多达80余道工序。其流程主要分为选竹、制作竹丝、编织、绘画等部分。
梁平竹帘采用了当地生产的慈竹当原料,首先要将竹筒分为不同宽度的竹片,再将最外层青色的皮刮掉,把最里面的黄蔑也去掉。将竹片切2-3cm,分成直径约0.3mm的细丝,尾部相连,搓揉竹片,让裂口加长,分成很多根细细的竹丝。
分好的竹丝,还要穿过抽丝板的小孔,得到更细的竹丝,再进行揉搓,使得细竹丝柔顺,方便后面的编织。编织竹帘,除了细竹丝还混合了蚕丝,以蚕丝为经,竹丝为纬,用编织机织好后刷上桐油。编织好的竹帘就可以进行绘画或是刺绣了,结合国画的元素,极具东方特色
为了跟上市场需求,梁平竹帘也在进行各种改进的尝试,在保留传统手工基础上将部分工序机械化,可降低产品成本,就像苏绣正在做的一样。
因爱坚守,在变化中寻求新生。这是牟秉衡的信念,他也期待有更多年轻人能关注到梁平竹帘,为竹帘的传承做出贡献。

部分图片引用自《体育晨报》栏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当地手信随时查看

来源好手信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shouxin.com/2022/03/16/8784/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yi@haoshoux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