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信 无锡 惠山泥人:玩泥巴的最高境界

惠山泥人:玩泥巴的最高境界

惊艳400年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已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400余年。2006年,它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山泥人的制作起源于明末时期,早在《古今图书集成》中就有关于惠山人贩卖泥人的记述。早期的惠山泥人采用模具印坯的方式制作,色彩明快、略带夸张,被称为”粗货”。

从明朝中期到清朝时期,昆腔戏在无锡地区流行起来。惠山民间艺人们常常观摩徽班、京班等戏剧演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泥人制作中出现了高度不超过10厘米的”小板戏”,它们采用单片模具制作,并插在泥板上展示。随着昆曲和京剧的兴起,惠山泥人的制作也逐渐成熟。这些泥人多以戏曲中的情节和人物为题材,同时也表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因此被称为”手捏戏文”。与使用简单模具制作的”粗货”泥人相比,”细货”手捏戏文的制作更注重塑造形象的生动和自然,色彩丰富、装饰精致。

清末民国时期成立了泥人行业协会”耍货公所”,该协会崇拜的泥人祖师爷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据传,孙膑受迫害逃到无锡的惠山一带,并在那里隐居。他运用手捏泥人和泥马来排兵布阵并推演兵法,后来担任齐国大将军,在”围魏救赵”的战役中大破魏军,因此一战成名。他的泥人制作技艺传承下来,被尊为”第一代”祖师。

大阿福,古老神话之作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的代表作之一,蕴含着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据传,很久以前,惠山一带荒草丛生,古木参天,野兽频繁出没,对人类构成威胁。在这片深山里,出现了两个巨大的人形巨兽,它们被称为”沙孩儿”。它们力大无比,山中的各种猛兽和长虫见到它们都会微笑相迎。自从”沙孩儿”出现以后,附近的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有一年冬天,伐木的农民纷纷下山,雄性的”沙孩儿”在未被伐下的大树下嬉戏。突然,那棵大树倒下来,将它压死。雌性的”沙孩儿”跟踪到这里,见到这悲惨的景象,伤心不已。为了殉情,它选择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后来,为了纪念它们,人们根据它们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并给它们取名为”大阿福”。这对”大阿福”泥人成为了镇山驱兽和避灾辟邪的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独特工艺和传承之道

惠山古镇是泥塑艺术诞生和发展的沃土。惠山泥人的原材料来自惠山山脚下的富含矿物质的“善业泥”。然而,要将一块泥土变成栩栩如生的泥人,需要经历繁复的18道工序,如打泥、揉泥、捏制、绘彩、开相等。只有通过这一道道关口,才能创作出传神传情的泥人作品。正因如此,惠山泥人被誉为无锡的“城市名片”。

在泥人制作中,有一句流传口耳相传的字诀:“三分塑,七分彩,红搭绿,一块玉”。这句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口诀揭示了传世工艺的心法。惠山泥人艺人们世代相传并不断创新发展,以淡然优雅的姿态描绘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将泥土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形象,精细的雕琢和绘彩使泥人焕发出生动的魅力。他们细心雕刻每个细节,捕捉到了人物的神态和情感。泥人作品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展现出艳丽而和谐的视觉效果。这种独特的手法和技艺,使惠山泥人成为无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但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艺人们保持着对自然和人生的淡然态度,将这种深深的内涵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他们用泥土雕刻出的泥人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他们对生活、对人性的理解和诠释。

焕发非遗魅力,融合时尚再创辉煌

近年来,惠山泥人品牌在创新中闯出一条新路,成为中国旅游协会推荐的非遗项目。传统的“老字号”泥人制作与现代的潮流文化相结合,使得“泥娃娃”重新备受追捧。

如今,惠山泥人品牌以中国传统形象为主线,融合国潮文化,形成了“惠山泥人新潮流模式”。基于惠山泥人的品牌基础,结合无锡城市文化和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打造以NANIMOMO(惠山泥人的无锡话译音)为核心的新IP形象。

NANIMOMO成为无锡话惠山泥人的新代表,曾作为无锡城市的吉祥物走向海外。近年来,随着动漫、游戏等作品的衍生,泥人以“二次元”风格的玩偶形式,迅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然而,这也导致传统非遗文化的惠山泥人市场逐渐萎缩。为此,在2021年5月,NANIMOMO新IP形象正式诞生。通过增加惠山泥人的品牌价值,推出地域性盲盒系列、NANIMOMO咖啡店、惠山泥人周边文创等配套产品,惠山泥人不仅成为网红品牌,更好地传承了非遗文化的历史底蕴。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各地手信随时查看

来源好手信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shouxin.com/2023/07/06/26810/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yi@haoshoux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