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信 泰州 “中华第一饼”:黄桥烧饼黄又黄,外嵌芝麻内包糖

“中华第一饼”:黄桥烧饼黄又黄,外嵌芝麻内包糖

百年传承的“中华第一饼”

烧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在《续汉书》中就有灵帝喜欢吃“胡饼”的记载。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一章介绍了“饼法”,这其中也包括了烧饼的制作方法。清代作家刘鹗在他的《老残游记》中也有关于烧饼的生动描写。袁枚在清代的《随园食单》中提到,制作烧饼时需要加入冰糖屑、脂油,并经过炙烤。

中国地域广袤,烧饼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以山东滕州的烧饼为例,又大又圆的吊炉烧饼,酥脆可口。而位于安徽的黄山烧饼,则是小巧玲珑、金黄酥脆,内含各种馅料,是一种糕点类食品。虽然都被称为烧饼,但实际上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

在江浙一带,同样广泛流传着各式各样的烧饼。其中,江苏泰兴的黄桥烧饼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全国,被誉为“中华第一饼”。黄桥烧饼,起源于江苏泰兴黄桥镇,是一款备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同时也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代表之一。

“黄桥烧饼黄又黄,外嵌芝麻内包糖”,这是流传在泰州的一句民谣。黄桥烧饼风味独特,以“香脆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的传统特色而著称。外形饱满美观,色泽金黄如蟹壳,一口下去酥松美味。不焦不糊、不油不腻,黄桥烧饼可谓是烧饼界的超级极品,是江南名点中的一等一。

黄桥烧饼的起源

古代烧饼制作精细,根据《随园食单》的记载,制作烧饼需要使用松子仁、胡桃仁,加入冰糖屑和脂油,然后进行炙烤。黄桥烧饼传承了古代烧饼制作的精髓,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的传统特色。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一位如皋县的知县路过黄桥,吃了一次黄桥烧饼后,深深为其美味所折服,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如、黄二地相距60余里,但这位县太爷为了满足口福,竟然频频派快马前来购买。这个故事表明了至少在150多年前,黄桥烧饼已经小有名气。

黄桥烧饼在2003年被授予了“中华民族小吃”的称号,并在2004年获得了“江苏食品博览会金奖”。2005年,它被评为了泰兴市名牌产品。这一美味的烧饼有着独特的风味,广受老少皆宜的欢迎,成为现代人钟爱的点心之一。

烧饼系深情,一战定乾坤

黄桥烧饼还有着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与一场著名的战役——“黄桥决战”密切相关。

1940年的10月,红军在泰州地区以区区7千人的兵力,成功地战胜敌方3万“精锐”军队,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在激烈的战斗中,当地群众不顾敌人的炮火,日夜赶制烧饼,然后将它们送到前线阵地。这些烧饼成为了士兵们的口粮,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吃了这些烧饼后,士兵们精神焕发,不久就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这场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黄桥烧饼也因此而声名鹊起。

黄桥烧饼不仅是一道美味的小吃,更是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它的故事告诉我们,美食可以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还可以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情感。这道小小的烧饼,见证了一段不朽的军民情怀,成为了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省级非遗,美味传承

黄桥烧饼还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凝结了历史、文化和地域的精华。黄桥烧饼的原料选材非常讲究,得益于黄桥一带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得面粉、芝麻、猪油、花生油等地方原产的食材品质卓越。这些优质的原料在明清时代就是东南亚各国争相抢购的商品,为制作黄桥烧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原料的选择,更在于其制作工艺。从和面、揉酵、包馅、定型到烘烤,每个步骤都有着精心的要求。比如,在和面过程中,制作者必须根据天气的状况来决定是否用烫酵、雪花籽还是老鼠喷沙的方式。

而在包酥的过程中,猪油和花生油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用以擦制酥皮。最后,在烘烤的时候,烧饼的表面要刷上糖稀,撒上去皮芝麻,形成独特的外观和口感。黄桥烧饼保持了传统特色,同时不断创新,推出了多种不同口味的精美品种,如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橘饼、桂花、细沙等,丰富了烧饼的选择。

烧饼出炉后,色泽如蟹壳红,既不焦不糊,也不油不腻,堪称江南点心中的极品。作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桥烧饼的制作技艺将继续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味到这份传统与美味的完美融合。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各地手信随时查看

来源好手信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shouxin.com/2023/10/23/28918/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yi@haoshoux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