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变成艺术品
从新时期时代之后,中国的泥塑艺术就开始发展,并且一直没有间断过。等到汉代的时候,泥塑已经发展成了一门重要的艺术。在两汉墓葬中,就有大量文物是泥塑作品,其中包括陶俑、陶兽、陶马车等等。古代的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陪葬品,这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泥塑的发展。
到了两汉之后,道教兴起佛教传入,道观、佛寺和庙堂兴起,对泥塑的需求日益增长,直接促成了泥塑艺术的发展。等到唐朝,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在当时,被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高密三绝之一“聂家庄泥塑”
山东高密的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和高密剪纸一起,并称为“高密三绝”。聂家庄泥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山东省高密市聂家庄生产的泥玩具。
相传,聂家庄泥塑始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聂家庄分东西聂家庄,地属高密县的姜庄镇,东西聂家庄聂姓为大姓。而据聂氏家谱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制作“锅子花”的焰火进行谋生,那是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顶部留空,外形极似反扣锅底的玩艺。当时的聂福来创新地将装火药的泥墩做成娃娃之类,等放完焰火后,可以将泥娃娃当作玩具或摆设品留下来。从那个时候开始,便有人跟着效仿。“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等发展到了康熙后期,东西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捏泥玩,而且开始由做“锅子花”发展到只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
等到清朝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前不会动、不会叫、不会斗趣的“呆”玩艺,此时演化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建国初期,聂家庄泥塑发展到50多个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喜爱。2008年,聂家庄泥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独具一格的高密泥塑
高密泥塑的整体风格粗犷豪放,作品通常构图完整、色彩艳丽,独具一格,让人过目难忘。高密泥塑在参加全国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连连获奖,被收入《中国民间工艺大典》,曾到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还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并作为礼品赠给外国贵宾。
聂家庄泥塑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择,还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运用,都受到了扑灰年画和高密剪纸的深刻影响。扑灰年画和高密剪纸表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鸟兽虫鱼等,在聂家庄泥塑中都可以看到对应的造型。聂家庄泥塑在艺术造型上与高密剪纸十分类似,造型大胆而夸张,更注重写意神似;吸收了扑灰年画上“明油”和“涮画”的技法,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
聂家庄泥塑在色彩运用上追求鲜明醒目的效果,但又柔和动人,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动物和人的神情。所塑事物动静结合,活灵活现,雅拙精巧,是泥塑中的佳品。特别是传统的“叫虎”,造型大胆夸张,它们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大“王”,形态既威风凛凛又憨态可掬。
慢工出细活,创新迎“生机”
创作“叫虎”这些聂家庄泥塑作品,需要慢工出细活。取土、和泥、制模、制坯、脱模、修坯、制哨等10余个步骤,都需要手工艺人们沉下心来认真创作。聂家庄泥老虎,虎身可以活动,会发声。“声、形、色、动,四大特点在全国泥塑中是独一无二的。”
如今的聂家庄泥塑,已然成为山东潍坊的代表手信之一。来到山东潍坊,美景带不走没关系,能带走传承至今的“非遗”泥玩具。
部分图片引用自《中国三农报道》栏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当地手信随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