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信 丽水 青田石雕:浙江三雕之一,“在石头上绣花”

青田石雕:浙江三雕之一,“在石头上绣花”

浙江三雕之一“青田石雕”

浙江三雕,指的是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三种传统雕刻艺术。

东阳木雕,又被称为“白木雕”,是浙江省东阳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以平面浮雕为主,层次丰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东阳木雕的选料严格,多用椴木、白桃木、香樟木、银杏木等材质,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

乐清黄杨木雕,是浙江省乐清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乐清黄杨木雕是天然美与人工美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从色、形、质、味、韵等方面保留了根的质朴和色彩、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纹理、疤节、洞穴、质感以及自然、纯朴、朦胧的韵味等自然美,同时通过艺术的加工又加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青田石雕,是浙江省青田县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享有”在石头上绣花”的美誉。青田石雕吸收“巧玉石”制作工艺,开创了中国石雕“多层次镂雕”的技艺先河。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为写实而尚意。

在石头上绣花

青田石雕受到大家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精湛的雕刻艺术,还因为它的载体青田石的名贵。青田石雕是一项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是传统工艺文化的精华所在。传统的青田石雕以“葡萄山”、“狮球”等最为著名,并以雕刻花卉、果品、动物、风景等最为擅长。

青田石雕的历史很悠久,在浙江博物馆,收藏着六朝时期的青田石雕小猪四只,是当时的墓葬用品。小猪虽然造型简朴,但记录了1500多年前青田石雕的存在。唐宋时期,青田石雕有了发展。从龙泉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说明,唐代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等到宋代时期,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结合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

清朝时期和民国初期,青田石雕作为江南的知名特产多次被选为贡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一套(60枚)“宝典福书”印章,是乾隆八旬万寿节时,大臣们用青田石雕制作而成的。

好石雕离不开好原料

青田石雕的原料是产于浙江省的青田石,学名“叶腊石”。青田石与其他地方的叶腊石不同,色彩更丰富、光泽秀润、软硬适中,可雕性极强。青田石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艺术家们根据青田石本身的形态和颜色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加以他们的想象力,雕琢出的作品千姿百态,色彩斑斓。

五彩斑斓是自然赋予青田石最好的礼物,天然的色彩给人们留下了很广阔的创作空间。青田石有着“石中君子”的美誉,多次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外国领导人。青田石的优势在于它的颜色是天生的,自然赋予的美无法替代。雕刻出来的艺术品有着天然的灵动性,是后天上色无法比拟的。传统的青田石雕以“葡萄山”、“狮球”等最为著名,并以雕刻花卉、果品、动物、风景等见长。

 

代代相传的技艺“口诀”

青田石雕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得“农耕文化”滋养和熏陶,自成了一套技艺“口诀”并代代相传。这些“口诀”不仅仅是技艺的积淀,更是智慧的结晶。

其中花卉雕刻的口诀,布局是“先花次叶后有枝,花叶重叠显层次。主花盛开向人笑,其余花苞色相绕。隐现穿插有节奏,“爱丝”曲线成枝条。”又按照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口诀,其中创作比较多的牡丹口诀是“主干弯曲老又苍,新枝嫩直势粗壮;一梗三三九进叶,花瓣复复多皱褶。牡丹千叶形不同,老干新枝参差容;刀圆叶面线刻筋,花冠扭卷雕刮深。”三言两语,就把牡丹的模样栩栩如生刻画出来了。此外,还有山水雕刻、人物雕刻、动物雕刻的口诀。

青田石雕的表现手法,从形式上分有圆雕、镂雕、浮雕、线刻、镶嵌等几种,其中以圆雕最常见,而以镂雕最具特色。从风格上又可以分写实与写意两类,以写实为主。青田石雕的大部分作品追求形似、色像,也有部分作品追求写意,显得别具一格。青田石雕从古代灿烂的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融合民间艺术中的简练造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青田石雕如今已经成为丽水的必买手信之一,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青田石雕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总有一款能戳中你的心。你能带走的不仅是石雕文化,更是一段与石雕相遇的美丽回忆。
  

部分图片引用自《文化十分》 栏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当地手信随时查看

来源好手信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shouxin.com/2023/04/21/25344/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yi@haoshoux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