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掀起的文化复兴
2023年的夏天,淄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点燃了一把热烈的文化复兴之火。一串串烧烤的“小串 小饼 小葱”吃法,成为这个夏天最热门的话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品尝。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淄博的悠久文化积淀,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发展理念和扶持政策的大力支持。
淄博,古称“淄”,同时还有“齐国故都、淄州”的美誉。这座城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南临泰沂山麓,北靠九曲黄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淄博是是一座历史厚重的文化名城,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齐国故都,也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在淄博这片土地上,涌现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如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左思、房玄龄等。
还孕育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稷下学宫,以及中国第一部管理学百科全书《管子》、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巨著《齐民要术》、世界著名的《孙子兵法》等众多杰出作品。淄博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一炉窑火传承数千年
学术界关于“china”这一词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与中国陶瓷的联系已为人们所熟知。淄博是中国北方青瓷的发源地之一,在古代陶瓷史上拥有显赫地位,这里的陶瓷被誉为“当代国窑”,而不同历史时期生产的陶瓷制品统称为“淄博窑”。
淄博的陶瓷工艺可追溯至公元前5000年的北辛文化时期,那是山东的先祖就已经掌握了陶器制作的技术。公元前4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阶段,山东的陶瓷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个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生产精致的蛋壳陶,其陶胎薄如鸡蛋壳,堪称制陶技艺的杰作。
春秋战国时期,临淄(今淄博)是齐国的都城,当时的齐国制陶业蓬勃发展,设有专门的机构“陶正官”来管理陶瓷生产,甚至设立专业的制陶作坊。以后的2000多年里,淄博地区的陶瓷产业虽经历繁荣与衰退,却从未中断。
穿越千年的陶瓷之韵
三国两晋时期,淄川的寨里窑成为北方唯一的青瓷产地,并开始烧制青釉瓷。唐宋时期,淄博陶瓷进入繁荣期,不仅各种窑址在中国北方地区纷纷崭露头角,还产出了许多名品,如粉杠瓷、雨点釉、茶叶末釉等,堪称瓷器的代表。元代时,淄博的瓷业曾一度衰落,但到了明代,重新焕发生机。
清代设立博山县后,陶瓷业再次繁荣。清末民国时期,除了官办的博山工艺传习所和山东模范窑厂,民营窑厂也达百余家。新中国成立后,淄博规划兴建了十大瓷厂,从日用瓷到艺术瓷,再到电瓷、化工瓷、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陶瓷产业不断壮大。
淄博陶瓷工艺的影响力在国际上也逐渐崭露头角,淄博陶瓷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淄博的陶瓷传统代代相传,以文化与技术的交汇为城市带来独特的魅力。在这里,古老的窑炉和现代技术共同维系着陶瓷产业的繁荣。淄博如同陶瓷一样,传承千年,焕发光彩。
淄博陶瓷的艺术之绚
黑釉凸线纹装饰,是淄博陶瓷的骄傲之一,制作工艺如同在半干的胎体上雕刻,创造出一道道凸起的白色棱线,就像是大师用画笔勾勒出的线条一般。在烧制过程中,釉药在棱线部位自然流淌,产生了虚实相生、色彩层次丰富的形式美。
油滴釉,别称“雨点釉”,是淄博陶瓷的一项变釉工艺。因其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形状犹如油滴的小圆点,所以散发着银灰色的金属光泽。在淄博陶瓷中,油滴釉茶盏最为著名,它们的色彩深黑如漆,充分展现了“斗茶”文化中的精髓。当茶水倾泻进油滴茶盏,光线的映照下,金银色的波光闪烁,就像漫天的星星或大雨中的雨滴,美得变幻莫测。
红绿彩绘,是近代淄博陶瓷的一种釉上彩绘工艺在已经烧制完成的白瓷上进行,以红绿两色为主色调,打破了淄博陶瓷一贯的朴实形象,赋予陶瓷以明亮而绚丽的色彩。红绿彩器物的对比色彩强烈,充满了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格,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淄博陶瓷的雕刻技艺同样无与伦比,特别是刻花工艺。图案的细腻和栩栩如生,仿佛生命注入了陶瓷作品。
淄博陶瓷的独特工艺,为这座城市赋予了独特的艺术之绚。在淄博陶瓷的世界中,艺术在每一个制作工艺、每一处釉色、每一次绘画和雕刻中绽放,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各地手信随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