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信 精选手信 年味丨打造过年氛围感,就靠它们啦!

年味丨打造过年氛围感,就靠它们啦!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吃扁食;大年初一,穿新衣。

这首耳熟能详的民间春节童谣,展现了我们华夏儿女对春节的重视,以及筹备过年的种种欢喜心情与忙碌状态。年味是什么?当腊月二十八这天,大门口贴上了红红火火的春联,那个味儿就来了。
怎样让年过得更有氛围感?除了贴上祝福满满的春联,当然就是我国那些充满红色喜庆元素、各色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啦!这些民间手工艺品,蕴含着无数古人的智慧以及非遗传人坚守的精神,巧夺天工,匠心独运。近些年来,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曾经一度被人忽视的传统的手工艺品,也逐渐回归人们视野,重新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一席,成为抢手“新”年货

剪 纸

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爱贴窗花,窗花就是贴在窗户玻璃上的剪纸。剪纸可以说是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喜庆的节日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材料不过是小小的一张红纸,工具不过一把剪刀,千百年来却能在这方寸之间,凝结出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既有稚拙古朴、粗犷浑厚的一面,又有简洁灵活、自然风趣的一面,鲜活地展现了汉族的民俗风情。
老北京剪纸,在民间剪纸艺术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原本北京的工艺美术分为“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两大类别,民间艺术简朴大方,而宫廷艺术为了凸显华贵,从来不计较工艺成本,因此极尽奢华。然而剪纸这个最廉价的民间艺术品,却跨越了这条清晰的界线。在老北京城,王爷家有着王爷的春节,百姓家有着百姓的春节,但无论王爷还是百姓,每家每户置办春节的年货时,一定会选购各式各样的剪纸来庆祝佳节,沾喜带福。

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能剪鲤鱼戏天河。”这首民谣唱的便是济南的剪纸手工艺。济南民间剪纸文化源远流长,春节贴的门签、窗花、墙花、新屋的顶棚花、器皿贴花等,都少不了要用到剪纸,形式多样栩栩如生,深受民间喜爱。题材多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例如人物、花卉、蔬果、鸟兽、博古、花瓶、山水、风景、花字、故事等,寄托了民间艺人们美好的理想与愿望。

 

年 画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我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和春联一样,都起源于“门神”。人们将民间深受欢迎的“守护神”,例如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钟馗、天师、东方朔等人的像绘于纸上,希望借他们的威力来震慑邪祟,达到驱邪避鬼、保卫家宅的目的。发展到后来,“门神画”成了具有装饰屋子、含有祝福与吉祥的“年画”,成为了我国古代打造春节氛围最重要的物品
传统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民间素来有“南桃北柳”一说,指的是南方苏州桃花坞年画,以及北方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两种年画是中国的两大年画派别,都很出色,不分伯仲。
作为北方年画代表,杨柳青年画有着“中国木板年画之首”的美誉。”北柳“创始于明代弘治年间,拥有400多年的悠久发展史,以厚重悠久的历史积淀及对民间风俗的生动记录,被誉为中国民间“百科全书”。
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传统,又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艺术,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把遒劲工丽的木刻韵味和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极具特色。在天津杨柳青镇,几乎男女老少都参加年画制作,形成了“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景象。

“南桃”则起源于宋代江南民间年画成山的荟聚之地——苏州桃花坞。人们习惯把苏州年画称作“桃花坞年画”,木刻年画又被称作“姑苏版”或“苏州版”。桃花坞年画从宋代雕版印刷工艺以及绣像图演变而来,还继承了明代的分版分色套印技术。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展现欢乐气氛;构图丰满对称,具有典型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
桃花坞年画反映了当时苏州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更是流传到日本、英国和德国。尤其是日本,桃花坞年画与日本浮世绘有着不解之缘,日本浮世绘参考了桃花坞年画的造型、题材以及用色,在本土化再设计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后来,日本浮世绘又漂洋过海,对印象派和西方现代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今,桃花坞年画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过年必备的装饰品,也是能让更多人看到了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载体。

灯 彩

如果说室内“年味”靠的是春联、年画与窗花,那么屋外“年味”就必须请出灯笼了。当街道上的每一盏路灯上,都高高悬挂起红红的灯笼时,年味也就能从白天一直蔓延到夜晚,灯火通明,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过年啦”!
灯彩又叫“花灯”,早期的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从汉代开始,灯彩发展成为具有装饰作用的观赏灯具,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在历史悠久的洛阳城,有一盏灯传承了千余年,那就是璀璨瑰宝——洛阳宫灯。相传洛阳宫灯创自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在洛阳大摆宴席,新宫内外和街上张灯结彩,人们都提着宫灯外出庆祝。盏盏宫灯争奇斗艳,处处明灯璀璨。“宫灯”起源于宫中,流至民间慢慢发扬光大,在春节、元宵、中秋等佳节里争奇斗艳,流光溢彩传承至今。

泥塑与面塑

孙大圣、关二爷、观音姐姐、寿星爷爷……一个个“小人儿”栩栩如生,这些一瞬间就能吸引小孩子注意力,并能让他们开心一整天的“小玩意儿”,正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泥塑和面塑。家里摆上几个造型精致可爱、色彩艳丽喜庆的泥塑或面塑,过年氛围立刻又能增添几分,还能唤起儿时快乐的回忆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凤翔人家家户户都有泥塑,放在家里可以镇宅祈福。逢年过节,送上一尊凤翔泥塑,是凤翔人的传统习俗
凤翔泥塑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花纹融入泥中,用色大胆、造型别致、形态稚拙可爱,深受当地人喜爱。在凤翔泥塑的传承过程中,其中最有名也是最典型的当属虎的形象。按凤翔的习俗,前门贴门神,后门悬挂虎,能驱魔避邪。凤翔泥塑中虎的造型与现实的老虎其实并不像,但是却准确地表达出了老虎的神气与勇猛,还透露着一丝和蔼可亲的神态。
胖乎乎、红扑扑的面庞,略带微笑,身穿红色的花棉袄,抱腿盘坐……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这个女孩叫“梦娃”。2013年,一系列以中国民间艺术形式诠释的“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作品悄然出现在全国各地。红遍大江南北的“梦娃”的创作者,就是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林钢。
泥人张泥塑作品大部分都是充满时代气息,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个红衣服的泥娃娃眼神格外的纯真,与“中国梦”的主旨十分贴切。
天津“泥人张”彩塑创办于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
面塑俗称“捏面人”、“面花”,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虽然制作技艺简单,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面塑以糯米面为主料,我国很多地方的节日庆典与民俗祭祀活动都会用到面塑工艺品,表达了百姓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成为了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景观。
在过去,热闹的街道里都有面塑艺人的身影,各种颜色的彩色面团在手里揉捏一会儿,就“变”出了各种栩栩如生的人和动物,吸引着来来往往孩子们的目光,成为许许多多人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绣 球

绣球一般由彩绣做成,有“吉祥、富贵、圆满”的象征意义,能招来和谐与福气,也是我国民间过年过节时的常见吉祥物
在山东,绣球灯舞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多年前饱受兵荒马乱、漂泊流离之苦的劳动人民迎来了盛世,象征平安、幸福的绣球灯舞即应运而生。
在河北,绣球龙灯也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绣球龙灯由龙头、龙体、龙尾三部分组成。龙体分为12节,闰年时增至13节,每节代表一个月。红、绿两条龙共24节,象征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各节之间断开,每节由两个双层圆球组成,状如绣球,所以叫“绣球龙灯”。表演时各节随龙头舞动,绣球龙灯既有巨龙腾飞之势,又突出了灯的特色,两者并存,刚柔相济,极具观赏性,极大丰富了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
走进广西靖西市的千年古镇——旧州,你会发现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缝制绣球,这里便是“中国绣球之乡”。
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成品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上四瓣必挑飞禽,下四瓣须为走兽,中间四瓣可自行发挥想象, 绣纹样式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采用复线刺绣方法的“堆绣绣球”,图形更为精美,图案极为复杂,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犹如鲜活之物喷涌而出,属于绣球中的极品

 

怎么样,传统手工艺品一出马,年味是不是立刻浓了起来?

在即将到来的兔年,好手信祝大家

大展宏兔,前兔似锦,兔步青云,扬眉兔气,玉兔呈祥!

 

部分图片引用自cctv节目官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各地手信随时查看

 

 

 

来源好手信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oshouxin.com/2023/01/19/23190/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yi@haoshouxi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