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漳州的味道
在漳州,一直以来都有着用食物表达幸福的传统。熟悉的味道总能让漳州人找到家的感觉。古时候,每当有婚礼或庆典,漳州人都会请制作糕点的师傅现场制作东美香脯糕。那一摞摞堆叠的香脯糕,红纸包裹着,散发着浓郁的葱油香气,仿佛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庆祝。东美香脯糕更是承载了漳州人家乡情怀和味蕾记忆的美味之一。这个古老的糕点不仅是漳州人的味觉寻根之旅,更是一段承载幸福和家的回忆。
漳州人热爱喝茶,而东美香脯糕则是茶点的不二之选。这款糕点早已融入漳州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淡然午后的陪伴。一壶热茶,一块香脯糕,温和的茶香和糕点的绵滑交织在口腔,让人陷入幸福的味觉中。
东美香脯糕,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漳州文化和情感的象征。它是漳州味道的寻根之旅,是家的记忆,也是漳州人幸福的一部分。
东美村:漳州侨乡的文化明珠
漳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个地方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本土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海滨邹鲁”文化,而“爱拼敢赢”的文化性格更是漳州人的鲜明特征。漳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众多海外侨民,被誉为“侨乡”。
在漳州人的观念中,“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是根深蒂固的传统信仰之一。这些回乡的漳州人受到海外建筑的启发,他们兴建的宅第常常融合了南洋风格。漳州方言中,将“洋”称为“番”,因此这些具有南洋风格的建筑被称为“番客厝”或“番仔楼”。这些建筑不仅充分展示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点,更见证了漳州人的勇于拼搏和吸纳外来文明的文化品质。
东美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展现了漳州人不断发展进取的精神。这个小村庄见证了漳州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传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而珍贵的文化画卷。作为漳州侨乡的一部分,这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曾氏番仔楼,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坊瀛州宫。此外,还有漳州历史文化名街——东美古街,以及漳州级非遗项目——东美香脯糕制作,都是东美村文化的亮丽名片。
三百年历史的东美糕
东美糕,又称香脯糕、庆春糕,其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已有超过三百年的悠久历史。东美香脯糕以其入口即化、清凉润喉的特点而闻名,不仅是上等茶点的佳品,还可变成糊状,成为老人和孩子的美味佳肴。曾经远赴南洋谋生的劳工,在饥饿时分也会以东美糕搭配茶水充饥。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东美香脯糕已从一种佐茶糕点演变为闽南民俗的象征。直至今日,在闽南地区的婚礼、寿宴、祭祀祖先等各种场合,香脯糕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礼品。即便是一块小小的香脯糕,也承载着闽南美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饮食传统。品尝过东美糕的人都赞不绝口:“入口醇绵,随津而化,余香不绝。”除了对食品本身的美味感慨万分,人们也对先辈们的糕点制作技艺赞叹不已。
非遗手工技艺,方寸之间见功夫
东美糕的制作过程讲究技法的熟练和原料的精选。传统的香脯糕的主要原料包括小麦粉、猪油、红葱头和白砂糖。这些原料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需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和炒制,才能成为美味的糕点。首先,小麦粉需要经过柴火灶的掌控,以确保火力适中,然后进行翻炒、碾细和过筛,最后贮存备用。
接下来是红葱头的处理,需要经过脱皮和手工切碎,然后配以猪油进行爆炸。制作者必须用手工切割,以保留葱头内的汤汁,确保口感酥脆,而不是被机器打散。白砂糖也需要经过细腻的研磨,然后进行晒翻,以确保其质地精细。最后,将面粉、香酥红葱、猪油和糖粉按比例混合,手工搅拌、揉压、搓匀,直至均匀柔韧,才能制成真正的香脯糕粉。
制作的最后步骤是使用花梨木糕印模,制作者需要将糕粉填充到印模工具内,然后用小铜板片按平揿实,再用小木棒敲打,翻身敲出小块的香脯糕。最后,成品的香脯糕需要进行手工包装,印上包装上的老字号,每一包都充满了扑鼻的香气。这一糕点制作的过程充分展示了漳州人对传统手工艺术的热爱和坚守,方寸之间,见证着岁月的传承。
岁月在漳州的东美村静静地沉淀,东美糕的口味也在不断创新,从传统的葱油味扩展到了芝麻、花生、咸梅等多种口味。如果你有幸来到漳州东美村,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寻觅当地的风味美食,那么一定不要错过东美香脯糕。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各地手信随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