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县背后的丰饶
江西省藏匿着一个宛如仙境的小县城——万年县。这片土地以山清水秀、土壤肥沃而闻名,被世界农业考古学家马尼士博士誉为“上帝为稻米准备的宝地”,更是被赞誉为“世界稻作文化的摇篮”。
这片土地集多种矿物质于一身,山高垅深,日照充足,泉水潺潺,为当地特有的稻作品种提供了宝贵的生长基础。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万年人世代耕耘,高耸的稻杆,芒长而秀美,沐浴山泉之水,灌溉自然之灵,形成独特的“一亩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饭百家香”的美誉。
万年贡米原名“坞源早”,别名“芒谷”。谷粒修长,针芒顶端,具有野生稻向栽培稻过渡的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抗病虫和抗逆境的抗性基因。其三粒一寸,粒细体长,光洁透亮,香糯不腻,蛋白质含量高,被誉为五谷之冠。曾在1958年印尼隆博览会上展出,赢得了国际好评。在1959年的中共庐山会议期间,更是被选为食米,备受赞誉。
千年稻韵,万年之光
1995年,考古学的重大发现将万年的历史推至新高度。在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美联合农业考古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栽培稻植硅石,将世界稻作起源的年代由7000年前推溯至12000~14000年前。万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起源地之一,被誉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
据《万年县志》记载,南北朝时期,一位皇帝南巡途中梦见江南有“千斤冬瓜,寸长大米”,遂派人前往查访。而正是在万年县的荷桥、尤港一带,差人们发现了“三寸粒”稻米,其质地之上乘令皇帝大喜,特旨命万年县“代代耕耘,岁岁纳贡”,万年贡米由此得名。明正德七年,万年县知县将当地的优质品种“坞源早”稻米进贡给皇帝,立下了“万年稻米,代代耕作,岁岁纳贡”的不朽美名。在清代,各州县纳粮送至京城,也要等到万年贡米运到,方可封仓。
此外,万年特稻文化还孕育了丰富的节令习俗。春社祭社公、清明敬土神、开秧门、端午划龙舟、尝新节、拜稻祖、祈龙求雨、开镰谢谷神等,这些传统仪式承载着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至今仍然在万年大地上传承流传。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种植独具匠心。仅生长在山脚下的300亩水田,属野生稻,一年栽一季,生育期长达175天,采用传统农耕方式:施农家肥,人工除草,山泉灌溉,亩产仅300斤。这份特殊的耕作方式,是对稻米的一种崇高礼赞。
2010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两年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亲临万年,亲笔题下“野稻驯化,万年之源”的赞美。2013年,这一独具魅力的“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荣幸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这片土地的稻作文化锦上添花,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印记。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各地手信随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