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房四宝不可或缺的部分
砚台是中国书法必备的用具,不仅如此,还由于其质地坚固,可以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很丰富,常见的除了红丝石、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砚、易水砚、松花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最早出现的砚台——石砚
以石头为原料做的砚台,被称为石砚,是最早出现的砚台种类。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了石砚,南朝的《为建平王谢赐石砚等启》中提到:“奉勅赐石砚及法书五卷,天旨又以臣书小进,更使勤习。”唐代杜甫《石研》一诗中说:“奉使三峡中,长啸得石研。”这里的石研指的就是石砚。
随着砚台的使用和发展,除了石砚外,还生产过很多其他材质的砚台,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
有很多材质,实际上并不适合做砚台,但这些大胆的尝试与巧思结合在一起,留下了很多精美的工艺品。时至今日,砚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用品,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

“天赐圣物”松花砚
松花砚是吉林延边的特产,用长白山地区的松花石雕刻而成。乾隆皇帝将松花砚作为“天赐圣物”,松花砚有三大优点,即夏不枯、冬不冻、虫不蠹,是延边适合送人的特产之一。用松花石制作砚台始于明代末年,在清朝特别是康乾时期,不论是开采用量还是制作工艺,都达到了高峰。
传说早年有一举人用松花石做砚,进京赶考时,寒冬研墨不冻。考官见后十分惊奇,报以朝廷,康熙钦点一方并亲自检验,果然起墨益毫,而且石色如雪中翠松,甚是喜爱,即命内务府砚工用松花石琢砚,康熙验后,大加赞赏,并赐封为“御砚”,称赞松花砚“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溢毫,故其宝也。”
松花砚温润如玉、质坚而细、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这些特点深受帝王喜爱。康熙皇帝对松花砚十分推崇,设置了松花砚作,成立专司衙门,负责松花石的开采、运输以及松花砚的设计、制作与保管等工作。
有学者云:“一方松花砚,半部大清史。”康雍乾三代帝王将松花石视为“江山”的象征,乾隆皇帝更是将松花石称为“松花玉”,亲撰砚铭曰“出天汉,胜玉英。琢为研,纯粹精”,还封其为“大清国宝”。后来还说长白山松花石是传说中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在《御制诗》中这样写道:“崔巍孤峰削玉华,山枢旁出古槎枒。何人解事为镌泐,语凿空犹道女娲。”

“御砚”的今生故事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jianyi@haoshouxin.com

长按二维码 当地手信随时查看